在臨床驗配中,偶爾會聽到聽損患者抱怨:我聽到聲音了,但是聽不清楚,理解不了別人說什么。
細看聽力圖也不算太重啊!平均聽損在50分貝左右的。還有60分貝左右的,為什么就是聽不清?甚至還有輕癥患者有同樣的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耳朵是怎么工作的:人耳是復雜的通路,能夠捕獲聲音并傳送至大腦。
首先外耳將聲波傳到耳道并引起鼓膜振動,振動被聽骨鏈放大,并傳遞到內耳。當聲音到達耳蝸時,毛細胞對聲音的振動作出反應,并將它們轉化為能夠被聽神經所理解的電子信號。
這時大腦上場發揮作用了,此時的聽力之旅才真正開始。大腦負責對聲音進行解析。
聽力損失會嚴重影響這一進程,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聲音信號可能會被大腦忽略或扭曲。
發生聽損時,大腦通過觸覺、視覺等其他方式對聽損進行補償即交叉皮層重組。雖然大腦的這種運作機制可以一定程度補償聽損缺失,但長期這樣會對大腦造成不利影響。可能導致疲勞、以及注意力缺失等問題。
有了聽力損失,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或沒有佩戴助聽器,長時間的聽力損失導致大腦負責語言處理的區域開始惡化,因此言語的理解力也會隨之下降。
這時大腦被迫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言語理解上,這樣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比如:和患者交流他要集中注意力看你的口型,或者靠肢體語言來輔助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在一段時間內如果大腦不能接受足夠的聲刺激,便會喪失部分處理信息的能力。”美國聽力學家拜爾在一份報告中稱:“這種狀況被稱為聽覺剝奪。研究表明,患者缺乏治療時間越長,其大腦就越有可能忘記如何處理言語信號,即使日后接受治療,這種狀況仍然會延續。”拜爾補充說,“這些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如同現在許多人一樣,聽損治療延誤多年,使患者面臨大腦永久損傷風險。”
在大多數情況下,聽力損失進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嚴重,因此定期進行聽力檢測,并敦促確診聽力損失患者應及時就醫,避免出現聽覺剝奪的風險和后果。
所以聽到聲音聽不清楚,是大腦理解言語信息缺失。
需要科學佩戴助聽器,重新學習并記錄語言信號。才能起到幫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