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類型主要是只根據助聽器外觀進行不同的分類,包括完全耳道式助聽器、耳道式助聽器、耳內式助聽器、耳背式助聽器、眼鏡式助聽器、盒式助聽器等種類。在選擇助聽器類型時需要考慮許多因素。不僅需要考慮不同類型助聽器本身的優缺點,還應考慮患者自身的許多主客觀因素。
隱蔽性 美觀性
就單純的根據助聽器外觀進行選擇的話,大多數患者首先會考慮這個問題,要求隱蔽性好,旁人不容易發現自己的聽力障礙。從這點來看CIC最容易滿足用戶要求,ITC次之。
佩戴及使用的方便性
大多數老年患者以及部分性格樂觀的年輕人在面臨選擇時會傾向于助聽器佩戴和使用的方便性。從佩戴角度講,ITE、ITC、CIC助聽器比較容易佩戴,整個助聽器在一個裝置中,不會與眼鏡相干擾。從調節角度講,要直接調節佩戴耳道中的CIC,對佩戴者來講有一定的困難。盒式、眼鏡式、耳背式助聽器的調節相對容易,體積相對較大,操作方便。但是如果患者選配電腦編程控制的數字助聽器,一般不需要直接調節音量,也可以使用遙控裝置進行調節,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另外部分有慢性感染的患者,比較適合使用耳背式助聽器,不適合使用ITE、ITC、CIC。
費用問題
患者選配助聽器時總是要求性能好、價格低的助聽器,就目前助聽器行業的情況來看ITC、BTE因為性價比相對較高,比較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高增益和最大輸出的問題
一般盒式、耳背式助聽器的功率大于耳道式助聽器,因為麥克風與授話器的距離越遠,不發生反饋的增益就越大。授話器和電池的體積也相對較大,使助聽器的體積、最大輸出也相對增加。
助聽器的使用壽命
也就是助聽器硬件的可靠性。授話器放置在耳道中的助聽器的可靠性最小,因為耵聹和潮濕限制了授話器的使用時間。BTE中某些機背上帶VC微調的比較容易被汗水腐蝕從而影響壽命。選配時應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及助聽器的使用環境,選擇相應的類型。
堵耳和反饋問題
低頻聽閾接近正常,高頻聽力有損失的患者是很難選配滿意的。他的低頻聽閾要求有很大的通氣孔來減少堵耳效應,但高頻聽閾要求大的增益,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反饋嘯叫。加大通氣孔的出聲孔和麥克風進聲孔的距離,可以解決這個矛盾。ITE、ITC、CIC三種都會產生堵耳效應,目前有的先進技術助聽器在助聽器設計時有專門針對堵耳及反饋問題的先進處理方法。
患者的特殊功能需求
電話兼容性:體型較大的助聽器在機身內部可以設置電感線圈,用于拾取來自電話的磁信號。BTE和盒式助聽器可以選用電感模式。但必須把電話的聽筒靠近主機,增加了使用的復雜性。ITE、ITC可以附加電感選擇按鈕,但是這樣會使面板變得擁擠,增加了控制的困難度。另外,如果助聽器已經有程序選擇按鈕,可以把一個程序設計為電感程序。而且多數CIC,部分ITC,可以把話筒放在耳朵上,助聽器會放大聲信號,患者不需要選擇電感模式。
對風噪聲的不敏感性
多數風噪聲來自頭部和耳廓產生的湍流。CIC比其他助聽器拾取的風噪聲要小,因為它的麥克風離產生湍流的部位遠。BTE助聽器受湍流的影響最大。
方向性
BTE和ITE,部分ITC可以容納方向性麥克風。目前有的耳背式助聽器已經采用了麥克風技術,已增加方向性和言語可懂度。如果只考慮全方向性麥克風,CIC的方向性最好,然后是ITC,因為這些助聽器很好的利用了頭部、耳廓和耳甲對聲音的收集和衰減作用。
電池大小
電池的體積越小,操作的難度就增加,使用時間也下降。多數聽力損失者是年長者,他們操作小的物體會有一定的難度。患者對不同類型助聽器操作的困難程度與他們對每種助聽器最終的使用滿意率有很大的關系。電池越大,儲電量越大,帶機時間越長,方便用戶同時節約費用。
單雙耳驗配
雙耳均有聽力損失的用戶,不能因為價格或外觀上的考量只配戴單側助聽器,忽略耳朵真正的需求。其實聽覺與視覺一樣有立體感和方向感。在陌生環境里若遮著一只眼走路,就能感覺到失去距離與方向辨別,同樣的一只耳朵的聽是不能辨別聲音來源的方向與遠近。雙耳佩戴助聽器。其優勢為:1、能提高聲源定位能力,有方向感。2、聆聽更省力:讓一只耳朵承擔兩只耳朵的功能,長期以往會讓耳朵感到疲憊,也讓大腦左右不平衡。3、如果讓雙耳都能得到很好的補償,交談時就無需讓別人站在好耳一側或側著頭去交流,反應更自然。4、如果雙耳聽力都下降,卻只佩戴一側,那么,未佩戴耳的聽力將加速老化。這一現象被稱為“剝奪效應”5、更好的抑制噪音:噪聲環境下,大腦會趨向信號清楚的耳朵,從而減少噪聲的影響,這對低頻差的用戶尤為重要。6、多數患有聽力損失的用戶在佩戴助聽器后可以緩解甚至壓制耳鳴,耳鳴通常是雙側的,因此雙側助聽器比單側更有效。很多用戶“聽得到卻聽不清楚”的現象就是因為沒有利用好雙耳的功能。當考慮配戴助聽器時候,必須考慮驗配師的建議,千萬別“因小失大”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