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嗎?許多家長因為自己寶寶聽篩不過關,或日后檢出有聽力問題,四處求救,尋醫問藥。有些問題屬于理解和知識性的問題,但是有些問題是醫生和聽力師應該回答的問題,由于兩者界限不清,常常會導致家長不得不自己做出有可能是錯誤的重大決策。另外,由于聽力檢查技術日益復雜和專業,有些醫生缺乏培訓,家長也并不能完全掌握這些知識,就使得這個問題便變得越來越嚴重。
我們發現目前兒童測聽存在以下四大誤區:
01.
盲目相信短聲腦干誘發電位(click ABR)測試的唯一性
ABR作為電生理測試有許多優點,尤其在聽力篩查方面,毋庸置疑,但其同時也有不同的特點和缺點。比如常規使用的短聲(click)ABR,作為測試患者閾值的工具非常有限,在臨床上,這種ABR主要用來做蝸后鑒別測試用。如果要用來測試患者的主要頻率的閾值,最好使用短純音(toneburst)ABR,這種方法才能確定在500、1000、2000和4000Hz的閾值�,F在國內相當多的醫院只能做短聲ABR,加上缺乏標準統一的校對,大部分測試結果的實際價值很低。常常見到家長拿到一份檢測結果,上面只有120dB無反應的結論,讓家長覺得聽力損失高達120dB,造成無端的憂慮。另外一個可以測試閾值的是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這項測試技術基本成熟,也能獲得相對準確的測試結果。

02.
重復做不必要的測試在臨床中,
我們常常見到一些嬰兒從出生到6個月,居然做了超過十幾次同樣的測試,不外乎有耳聲發射(OAE)、普通腦干誘發電位(ABR)、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聲導抗等。有些測試首次測時比較重要,比如聽力篩查需要做耳聲發射和自動腦干誘發電位,但是在診斷結束后,有些測試便沒有必要再做了,比如我們看到有的案例,醫生懷疑嬰兒有中耳疾病,多次做聲導抗和耳聲發射,結果還是不了了之。如果懷疑并證實嬰兒有中耳炎,只需使用聲導抗或骨導測試即可,完全沒有必要使用耳聲發射或ABR,因為,只要有一點傳導性問題,比如中耳炎或耵聆,便無法引出耳聲發射。既然如此,何必浪費?

03.
沒有任何骨導測試結果,便倉卒定性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非常普遍,沒有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嬰兒,在復查診斷中,除了重做ABR外,有的做了聲導抗,但是幾乎很少做骨導ABR。按照聽力學檢測標準,在沒有任何骨導測試結果前,要判斷嬰兒是否是感音性神經聽力損失或傳導性聽力損失,是不準確的。有些案例表明,在感音性神經聽力損失的定論下,其實嬰兒是傳導性聽力損失,完全可以通過手術或藥物來治愈,給家長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04.
過分依賴ABR,不重視行為測聽
這可能是我們在臨床見到的最多的問題,這和對醫生的培訓有關,也和目前國內醫院的收費機制等有關。其實行為測聽在一定條件下,從測試時間、準確性、全面性來講都優于ABR,最終臨床應用,無論是ABR還是ASSR,結果都得換成行為測聽的聽力圖來分析、表達、計算和康復。缺乏行為測聽的聽力康復是不完整的,因此效果也必然會受到限制。